躲君洞之谜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4收藏

躲君洞之谜,第1张

诗曰:

       耄耋老翁天性钝

       纸牌麻将不沾身

       书斋闲坐无它事

       晃动鼠标言古今

       云南镇雄中屯翟地河上游:山水相陪,葱郁箐林现美景;云崖对衬,幽深溶洞隐奇观。就在那河岸边,有一个四乡闻名的躲君洞。顾名思义,躲君洞里曾躲过君子;但也有人说洞中躲过“军队”。躲君洞里究竟躲过什么人?这可以说是个谜。

       一年端午节,笔者去游躲君洞,无意中见到了谜底:在左洞口右侧石壁顶上发现“君子”遗作——三首耐人寻味的五言绝句。曰:  

       避难在山薗,谁人似我闲?

       家乡久抛别,非仙更是仙。

 

       天心虽已去,人力可回天。

       内省原无疚,何忧与惧焉?

 

       叛乱何须避,无禄展一筹;

       此时真待我,自得免离忧!

       ——咸丰十一年许觐君书

       回顾历史,清咸丰十一年(1861)正值咸丰帝病故热河、其六岁儿子载淳(同治)登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际。是时,由于清政府对外多次割地赔款,对内加紧搜刮勒索,致使全国民不聊生,农民qi义烽烟四起。远的不去说它,据清咸丰、同治时期贵州苗民qi义相关史书载: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五日,贵州黔东南地区以苗民张秀眉、包大度、李鸿基等人为首举行qi义,反抗清政府。毕节威宁州遵化里苗民陶新春聚众响应,自任统兵元帅,周国瑞(汉族)任副帅,基哉先生(彝族)任军师,陶三春、杨再应、熊万顺(又名熊老四)、杨八、张项七、张项八、罗幺大(布依族)等人任将军,于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举行qi义。义军在毕节、镇雄两交界猪拱箐建立根据地,四方出击,先后持续战斗达六年(咸丰十年至同治五年)之久,闹得云贵交界天翻地覆,鸡犬不宁。由于义军受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束缚,缺乏政治眼光,打击面过宽,致使战区稍富裕的人家不得不修营盘防御或躲进山洞避难。据《翟氏族谱》载:时翟地河南岸翟秩伦家因与该地大山坪廖氏家族世代交好,两姓相约在翟地河桥边的松山林里修营盘避乱(今地名仍称松山营)。一次苗兵围攻营盘,由于营内佣人从营盘下谭家水井挑水入营,廖姓主人安排佣人吃后一桶水,说后一桶水被其放屁冲脏了。于是佣人心生怨气,暗通苗兵,夜间开营门放苗兵入营偷袭,营盘被攻占。两姓家人因“一句屁话”付出惨重代价: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员都被苗兵杀害。其中翟秩伦一家老少36口人仅幸存3人——即翟秩伦之儿媳周氏(颈部被砍伤死而复活)及其9岁孙翟志观、7岁孙翟顺观(均被大人急中生智丢到半岩上得救)。翟地河北岸翟燮观家及附近民众选在躲君洞避难,翟燮观之三子翟悦曾咸丰庚申年(咸丰十年)冬月十八日丑时生于躲君洞,战乱平定出洞时已年满6岁。躲君洞里那三首古诗,从写作时间及内容上看,分明系避难者所为,可诗作者“许觐君”乃何许人?已无从考证。

       第一首诗,交待了作者在小河畔山洞中避难,过上了神仙般的幽闲日子,且时间很长了,为写后两首诗作了巧妙铺垫。

       第二首诗,是作者对时局的正确判断:“天心虽已去,人力可回天。”意为咸丰帝虽病故,但只要广泛发动人民力量参与平叛,便可扭转局势。“内省原无疚,何忧与惧焉?”语出《论语﹒颜渊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为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呢?借以表达诗人藐视眼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时义军常滥杀无辜,若把民众组织起来自卫,力量实在不小。作者不仅敢于藐视眼前困难,并且看出战胜困难的关键所在,可见其既有胆量,又有策略。在“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思想盛行的封建社会,作者能意识到民众中蕴藏着“回天之力”,真可谓见地不凡!

       第三首诗,抒发了作者不愿虚度年华而又不得不虚度年华的凄苦心情:苗民pan乱时刻,本来用不着躲避,但遗憾无职权施展自己的计谋(“展一筹”即“一筹莫展”之倒装)。于是,他无可奈何地自嘲“此时真待我(“时真待我”为“时不我待”之反用),自得免离忧!”意思是时间对于我来说太不宝贵了,可以白白消磨浪费;不过这样也好,不去平乱,还可避免与家人离别的忧愁。诗中一个“真”字,将其报国无门的凄苦之情全盘托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有胆有识的封建文人,两手叉腰伫立在山洞里长吁短叹的样子。

       上述三首诗,撇开作者的政治立场而论,无论从内容或主题上看,都能体现其德才兼备、目光深远、气度不凡,不愧为躲在洞中之君子。古人认为:君子,乃当京官忠心事主,当地方官留心民生,隐居乡里讲求正义者。用现代话说,就是常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且富有正义感的人。显而易见,躲君洞题壁者便系如此人物——“躲君洞”名副其实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屯乡建小山峡风景区时,有人忽略躲君洞壁诗内容及该诗题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史实,凭空杜撰“……洞里躲过石达开的部队,故名躲军洞”的说辞。然而,据蒋益文《太平军过云南纪实》载:太平军人马是先后分两批次过镇雄,第一批由李福猷率领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春首先从黔西进入镇雄;第二批为石达开率领于1862年9月27日(清同治元年闰八月甲申日)沿遵义、毕节地区进入镇雄。由此可见,太平军不可能于1861年前躲进山洞里过“家乡久抛别,非仙更是仙”的神仙日子,自然也不会有“叛乱何须避,无禄展一筹”的遗憾,更不会产生“此时真待我,自得免离忧”的自我安慰思想。事实证明:“洞里躲过石达开的部队”之说纯属意撰。作为风景区,对自然景观的解说可以随便一些;但对人文景观的介绍,还是应尊重历史为好。

       中屯小山峡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观光旅游景点。“躲军洞”名不该以讹传讹,理应恢复历史内涵极其丰富之本名,以丰富镇雄旅游文化,为振兴镇雄经济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本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于《镇雄报》,转发《》略有修改。

          2021年3月4日凌晨修改于春城湖畔之梦

       附:好友方九祥先生赐玉

 

       非是老师天性钝,

       红尘洞邃自修身。

       高屋建瓴世间事,

       自古真贤说到今。

       202134于“《乌蒙耆情》征稿群”

汪(公讳)胜三,系华公长子建公之湖北支派。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率众起义,后投朱元璋麾下。随军转战今江西、安徽、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屡建奇功,直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南北转战,未遑息马,旋於十四年(1381年),调北征南,奉制以付友德为征南大元帅,沐英为左副帅,郭英为右副帅,胜三公为前部指挥,汪思明(龙公)为正先锋,汪思贤(虎公)为副先锋,部将数十员率兵三十万,出征云南。

至洪武十六年三月,付友德师还,命沐英率领诸将镇守云南。胜三公与诸将为国家统一,巩固边疆,分镇滇黔边境,屏蔽南边,分土屯田以蓄士卒,盖寓兵于农之义也。公之于各土司,运筹决胜,操纵自如、犹武侯之于孟获。第服其心,南人不复反,而公亦以任大责重,且以人民之挽留,而不能去矣,乃卜宅于今镇雄中屯而家焉。

公娶吴氏、余氏、朱氏三太君,皆国公之女。生三子:朝海、忠海、自海。公殁,与吴、余、朱三太君俱葬于云南镇雄中屯白水田。墓碑云:追源逐本,力表怀先;旺族世家,谱笈俱载,兹不赘述;惟吾胜三公者,乃南迁镇邑之始祖也;公长于军门,将才素著。迄今已六百三十年,公之后裔,人丁繁茂,支系林立,遍及滇黔川渝,树大根深,枝枝竞秀。

1 引言

2013年1月28日凌晨4点,镇雄县中屯镇头屯村水塘发生特大型崩塌滑坡灾害,地理坐标:东经104°51′59″,北纬27°19′18″。灾害造成1395间房屋不同程度开裂、72间房屋垮塌、1所学校受损,直接经济损失9530万元。由于当地干部村民防灾意识强,国土部门建立的群测群防体系监测措施到位,崩塌发生前,监测人员及时发出险情预报,地方政府紧急转移危险区群众1227人,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500万元。

2 崩滑体基本特征

崩塌位于水塘村后山,整体呈方形,后缘海拔为1750~1800m,崩塌体最长约175m,最宽约375m,厚约12m,崩塌量约52×104m3,物质以砂岩为主,崩塌方向向北,高处岩体崩落后对下部斜坡形成冲击,导致崩塌堆积体周边形成大量放射状裂缝,受崩塌堆积物冲击挤压影响,崩塌堆积物东侧形成带状隆起带,受崩塌物的强烈冲击和加载导致下部缓坡发生滑坡,滑坡周界明显,整体呈舌形(图1),滑坡前缘高程1470m,滑坡体长约645m,滑坡量约200×104m3。滑坡后部房屋开裂变形严重,有72间民房被挤压倒塌,1000余间房屋开裂,滑体中部的水塘岸堤开裂,滑体上发育大量张裂缝,两侧剪切裂缝纵向已贯通,前缘有渗水现象,整个滑坡体处于蠕动变形中。

“1·28”滑坡是古滑坡后缘发生的解体滑坡(图2),该地区曾发生滑坡事件,并发生地形反翘形成滑坡湖(目前的水塘),古滑坡前缘的堆积平台成为居民区和耕地区。“1·28”滑坡发生后,由于风化破碎的块石堆积于古滑坡体后缘坡脚,加载了坡体的重量,造成古滑坡中部和前缘复活,居民区房屋开裂破坏严重。

位于“1·28”滑坡左侧的拉裂缝宽约30~40m,拉裂缝山体下面为永生煤矿,一方面降水进入裂隙,松散堆积层发生水体饱和,加速了基岩风化;另外一方面,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山体失稳,因此,在土/岩接触面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两处崩塌体均已对道路造成了严重影响。

图1 头屯村崩塌滑坡灾害全貌

图2 头屯村崩塌滑坡灾害发生前遥感影像

3 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31 采煤因素分析

发生崩塌的山体下部含有煤系地层,平顶山煤矿于2005年开始对该区布设开拓井巷,对C5煤层进行开采,煤层平均厚212m。水塘村后山于2007年5月开始出现地裂缝及小规模滑坡崩塌,村民认为灾害与采矿有关,经资质单位鉴定后认为平顶山煤矿现有开采系统是加速该区地表移动的主要因素,平顶山煤矿即出资对陡坡下的84户村民进行搬迁安置,多数村民下移搬迁。

查阅“平顶山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及井上下对照图”可见,2006~2012年,平顶山煤矿开采水塘村后山斜坡下部 C5煤层,形成与坡体走向一致的4个采空区,采空区高程1530~1580m,全部采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空区的形成致使地表产生移动变形,地表移动变形主要使采空区上方的斜坡产生拉裂、倾倒变形,即采空区地表移动形成裂缝切割斜坡后缘,与斜坡节理构成崩塌的边界条件。

斜坡中下段的采空区使得坡脚应力集中,导致龙潭组、长兴组较软岩产生蠕动变形,坡脚岩体强度不足以抵抗上部陡坡区岩体重力,导致坡脚岩体剪断破坏,产生崩塌,崩塌对下部缓坡区冲击加载,诱发缓坡区岩土发生整体滑坡。

据煤矿资料,历史上在煤矿主井口以东、煤层露头线位置,曾相继出现过4口小窑(已于2002年前陆续关闭),采用硐采方式,均为独头巷,最大延伸逾200m,其采煤活动对斜坡岩体结构有一定影响。

通过对崩塌产生的位置与煤矿采空区位置的空间影响分析,以及斜坡变形时间与巷道、采空区形成时间的时序影响分析,认为平顶山煤矿采空区垮落和沉陷牵引是崩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32 地形因素分析

调查区地形上陡下缓,发生崩塌的斜坡坡度为43°~51°,为崩塌滑坡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条件。

33 坡体地质结构因素分析

地层岩性因素:斜坡为二叠系煤系地层龙潭组、长兴组及三叠系卡以头组、飞仙关组组成,硬岩分布于上部,软岩分布于下部,风化条件下形成上陡下缓的地形,有利于崩塌形成。

结构面因素:崩塌区为倾向南东的缓倾向单斜构造,基本与坡向反倾。但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发育有两组构造节理,260°~310°∠60°~80°,26°~52°∠60°~85°,形成崩塌两侧的控制边界。

4 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崩塌发生后至2月3日调查时,后缘一带仍有危岩断续崩落,未完全稳定,具备发生进一步崩塌的可能,崩塌加载形成的滑坡仍处于变形发展期,斜坡上分布一个地表水塘,周边已产生多条张裂缝,地表水渗入将加剧斜坡失稳。滑坡发展动态目前主要取决于地下采空区的崩落和沉陷的速度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规律目前尚难预测。

5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灾情发生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响应机制,有关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省政府立即成立由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工信委、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公安厅等省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帮助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联合工作组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查明灾害特征和原因,进行灾害发展趋势分析,提出灾害防范措施,并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树立警示标识,建立5个地质灾害观测点,对地质灾害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监控。

6 经验与启示

(1)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及时。2007年该隐患点纳入镇雄县群测群防监测点,灾害发生前,监测人员高启碧发现灾情并及时发出险情预报,中屯镇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致使灾害未造成一人伤亡。此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是市、镇、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密切配合、群测群防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2)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防灾救灾措施得当。灾情发生后,省政府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应急响应,立即成立联合工作组,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灾区应急处置和解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采用投亲靠友、搭建帐篷和活动板房等形式,使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

躲君洞之谜

诗曰:        耄耋老翁天性钝        纸牌麻将不沾身        书斋闲坐无它事        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