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有哪些副作用?
谈一个问题,关于阿司匹林胃肠道副作用的解决方案。阿司匹林是一种很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也是一些人常备的溶栓药物。但是阿司匹林确有很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多数应用阿司匹林的朋友,都很困惑,胃肠道不舒服,是否应该停药呢?应该怎么处理呢?今天咱们就全面认识一下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经典药?神药?救命药?阿司匹林的多重作用不等于多个身份。传说,年过40,床头要随时备着“救命三宝”:一杯水、一枚针、三颗阿司匹林。
如果血栓征兆出现时,“三颗阿司匹林”用“一杯水”送服,另外“一枚针”用于脑卒中的快速救治。很明显这个传说是错的离谱的。但对于阿司匹林而言,确是一个临床应用近百年的经典药物。事实证明,对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酸痛等效果较好。对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引起的发热,也有很好的退热作用。
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的形成,被开发成了各种肠溶制剂,用于心肌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溶栓等方面。这也让它成了好多人的常备药,
目前阿司匹林在血栓方面,应用较广,对于解热镇痛,不建议用于未成年人,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至于什么是瑞士综合征,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疼痛和发烧。
不良反应
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上述疾病时,要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
首先,像您提到的胃肠道不舒服,其实就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这种副作用属于药物的直接刺激,长期使用还会造成胃出血。对于血栓相关治疗,都是长期应用的。所以,即使没有明显的胃肠道作用,也要关注出血情况,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查。
解决方法:
吃了阿司匹林,胃肠道不舒服,需要停药吗?其实未必,出现胃不舒服的情况,多数原因之一是服用时间不对。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可以避免阿司匹林直接接触到胃部的黏膜,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伤害。饭后服用,胃不舒服的情况会大大减弱。第二,可以与抗酸药同服,可以尽量减小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如果本身有溃疡病,则应慎用或不用。第三,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减少对胃的刺激,但长期使用,对肠道也是一种刺激。第四,换药也是可以的:如果是用于解热镇痛的,可以换成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如果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的,可以换做抗凝药,包括肝素和华法林等。换药,需要根据疾病情况,由专业医生更换。
另外,提醒一点:如果是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应注意是否是另一个副作用,肝损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停药了。关于阿司匹林的其他副作用,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缺铁性贫血等,此处不再赘述。
不药博士简介
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作为胃肠镜医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肠镜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正常人当然是没必要做肠镜啦,毕竟做肠镜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临床检查,需要清淡饮食两天,吃泻药吃两天准备好才能做。所以肠镜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我们临床上肠镜检查跟胃镜检查比较类似,都是在眼睛直视下观察肠道内部情况,所以肠镜是发现早期肠道肿瘤、息肉、肠癌等最简便、最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
8 40岁以上的人安全第一最好也常规做一次胃肠镜 健康 体检。
9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有升高的也建议常规查一下胃肠镜的。
所以大家对照上面我说的看一下,如果都没有上述表现可以40岁以后再体检的。
30岁的人,有必要做肠镜检查吗?我是胃肠外科的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大家说的肠镜,主要指的是结肠镜,结肠镜一般只能够观察到全部的结肠和直肠, 还有一小部分的末端回肠。主要诊断有没有大肠癌,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癌,克罗恩病,肠道出血等等。
如果是一般普通人,没有癌症家族史,没有慢性肠炎,寄生虫等病史,没有任何的不舒服,那是不用做肠镜的,对于一般的人群,如果想做癌症筛查,建议45岁左右开始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30岁的人,如果出现了以下的情况,我建议做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1)反复便血
便血的患者,特别是暗红色大便,血液与大便混合在一起,需要当心肠癌或者是肠息肉。还有粘液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小心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也需要行肠镜检查。
大便潜血阳性的患者,首先应该查胃镜,明确有没有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没有问题,可能就需要做肠镜检查。
(2)腹泻或者便秘
排便习惯改变,出现长期的腹泻,大便不成形,或者便秘,腹泻与便秘相交替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
(3)诊断为肠息肉,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癌前病变
大肠息肉的患者,做过息肉切除之后,需要复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切干净,有没有新长出来的息肉。还有慢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癌前病变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治疗效果,防止癌变。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者林奇综合征的家族人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是两种遗传性的肠癌综合征,因为基因异常,导致癌症的发病时间提前,如果你被确诊为这两种疾病,应该尽早就开始定期做肠镜的检查。
(5)不明原因消瘦的患者
如果你突然间体重下降比较多,进食量没有下降,找不到明确的原因,也要考虑做肠镜检查,明确有没有肠癌的可能。
(6)慢性腹痛的患者
腹痛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如果患者出现慢性的腹痛,找不到原因,可以排除胆囊炎,胆囊结石,阑尾炎,胃炎等情况,考虑腹痛与大肠有关系,建议做一个肠镜检查。
(7)其他检查提示肠道有疾病
例如体检的时候,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升高,找不到明确的病因,需要做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或者腹部的彩超,CT等检查,直肠指检,发现肠道疾病,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就需要做肠镜检查。
除了这些情况,还有一些情况,也可能需要做肠镜的检查,例如出现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请留意咨询。
30岁有必要做肠镜检查吗?答案是:如果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必要做肠镜。
从肿瘤筛查的角度,所谓肿瘤筛查,是针对无症状的“ 健康 人群”,不必要不分年龄滥查肠镜,按相关指南推荐,一般风险人群,45岁以后可以考虑开始做一次肠镜筛查,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可每10年做一次,如果发现异常,则根据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或随访复查。但也并不是只有肠镜一个筛查手段,参照指南要求,45岁至75岁的一般风险人群,可考虑每年做一次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或者每3年做一次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或每5年做一次CT结肠成像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当然也可以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这是指第一次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当然要根据发现的异常情况来决定处理及复查时间间隔。而75岁以后至85岁,则要根据当事人的偏好、预期寿命、 健康 状况以及既往筛查史等,决定是否继续筛查,如果决定继续筛查,则同样可以按上述筛查方案进行。对于年龄超过85岁者,一般不建议继续进行筛查。而肠镜高危人群,筛查年龄或恰当提前,筛查间隔时间也要更短。
如果是有什么异常,比如大便带血,大便形状不正常,长期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是为了诊断需要,这当然是不限年龄,30岁要做,80岁也要做,甚至儿童也可考虑做肠镜。
我是小影大夫。肠镜是能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最优检查。早期结直肠癌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正因为这样,很多朋友担心自己会不会得结直肠癌,自己才30岁,要不要去做个肠镜看看。
肠镜只能检查结肠和直肠的病变,不能检查小肠的疾病。因为镜子是从肛门进去的,只能进入到结直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肠。大肠里面装的是粪便,所以做检查前一定要吃泻药,按照预约时间,医生会给你泻药,并且一定要拉干净,如果拉不干净,也会影响医生观察大肠内的结构。万一影响判断,漏诊了一个小癌症,那么麻烦了。所以一定要按照要求吃泻药,做好胃肠道准备。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行肠镜检查
1反复便血
反复便血,是鲜红样血便,说明胃肠道有出血。红色的血是结直肠出血,黑便是上消化道的出血。无论便血量多少,都要去做个肠镜看看。
2反复便秘、腹泻或者两者交替
反复出现腹泻,出现便秘,两者交替出现,有可能是胃肠道紊乱,也有可能是结肠癌的症状。很多老人家会便秘,会误以为只是单纯的便秘,殊不知是长了结肠癌。像这样出现症状几个月才就诊的病例不少。
3有结肠癌家族史
有结肠癌家族史的,无论是父母、堂兄堂弟、表兄表弟的,自己都应该警惕一下。如果自己也有胃肠道方面的不适,不防做个肠镜体检一下,也可以放心一点。
4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明显减轻
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减轻,减轻5kg以上的。要注意会不会有癌症的可能。如果自己最近干活辛苦,吃不好,心情不好,导致的体重减轻,这个不算。
以下这个病例为64岁男性,上腹部不适2个月,大便不畅5天,近期体重明显减轻,CEA明显升高。有经验的医生听到这个病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肠癌,果不其然,做了CT发现,结肠癌伴发肝内多发转移。
对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做肠镜,其实每个医生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说45岁以后才需要做,也有医生说35岁。但是也有些人在30岁就发现了结肠癌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实在不放心,30岁去做个肠镜筛查下也无妨,如果没事,可以三到五年以后再去复查一次。与其纠结要不要去,还不如就去了。
先说结论:30岁如果没有身体上具体的症状或不适,就没有必须做肠镜的必要,而如果长期腹痛、腹泻、便秘或有其他的下腹部不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需要做一个肠镜检查的。所以要就事论事,不可一概而论。
那么像题主所问的30岁就进行肠镜检查有没有必要,我们就从检查的推荐年龄和利与弊来分析一下吧。
肠镜检查的推荐体检年龄
常看我科普文章的朋友们应该很熟悉我关于首次肠镜检查的推荐年龄: 35~40周岁 ,即人到了35周岁后哪怕胃肠没有什么异常,最好也当作体检去检查一次胃镜和肠镜。下面我就跟大家说一下推荐这个年龄段的依据和缘由:
数据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的体检肠镜检查人群中,息肉检出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的。 一篇发表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上的文章将体检肠镜检查按照每10岁为一个阶段分组,通过统计息肉检出率来分析息肉生长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些人中的息肉检出率从40~50岁组的1977%随年龄增长,直到大于70岁组的4815%,可见年龄是肠道息肉生长的因素之一。
结合上述数据,再根据另一篇关于肠道腺瘤样息肉癌变的文章中论述:一般腺瘤样息肉从生长到癌变一般会经历5~15年的时间, 我推荐第一次无症状体检肠镜检查应在35~40岁之间进行 。
肠镜检查的利与弊
回到今天的问题来看,既然推荐35~40岁进行无症状体检的肠镜检查,那么30岁固然就显得稍早一些,确实没有必须要检查的必要。不过我通常对关心自己身体 健康 的人是持鼓励态度的,因此我在这里阐述一下我眼中的肠镜检查的利与弊,之后题主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分析需不需要做检查。
首先,任何的检查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肠镜由于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式,风险是必然存在的。理论上肠镜检查的并发症为肠穿孔、肠道粘膜出血、肠系膜撕裂、感染及心脑血管事件等。由于现在肠镜技术的发展和洗消制度的完善,上述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是极低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虽然概率低却仍然有机会发生,每年都会有关于肠道穿孔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个案报道。因此做不做检查,首先要看自己是否能接受检查所带来的风险;
其次,肠镜检查从准备到完成多少都会引起一些感官上的不适。 肠镜检查前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良好的肠道准备是保证肠镜顺利检查的关键。由于需要饮用大量的水来配合清肠制剂,同时还需要保持禁食直到检查结束,因此很多人在肠道准备这一关就饱受摧残。而如果不选择无痛肠镜的话,在做检查的过程中还会大概率出现腹胀、腹痛等常见的反应,因此在选择做肠镜检查前,也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看是否能经受的了这些不适;
最后,排除以上两个所谓的弊端,肠镜检查越早做越好。 从我实际的临床经历来看,我检出过最年轻的进展性肠癌的患者年龄是28岁,当时我都惊呆了。所以如果你能接受以上两点风险或不适的话,肠镜检查是越早做越好的,虽然不需要一个月做一次,但是每1~2年做一次对身体是完全没有伤害的。
从肠镜检查看疾病的体检策略
综上,如果让我说30岁该不该检查肠镜,我会说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如果是一个 健康 的人,那么30岁就预防性地体检肠镜显得稍早一些。因为从大数据角度来说,肠道息肉或恶性肿瘤是在中年之后才开始有苗头。不过如果能够接受肠镜的一些风险或不适,那么早点进行 健康 检查也没什么坏处,发现问题能及早处理,没有问题则一心坦荡,愉快生活。
不过如果是一个长期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甚至长期有便血的人,那么无论多大岁数,都应该在短期内做一个肠镜的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由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思路延伸至其他的医学检查中,我们要先了解检查的目的,之后再了解一下检查的弊端,比如检查体验、并发症和风险等。在结合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再去决定是否要做这种检查。这样既能避免身体因频繁过度检查而遭受损害,也能在合适的时间对身体进行体检,避免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最后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凡是涉及身心 健康 的事情,要 “就事论事,就人论事,分辨利弊,谨遵医嘱” 。
(End)
参考文献
1赵子夜, 李骏强, 单永琪,等 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检查的息肉与腺瘤检出率及其年龄分布情况[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 31(2):64-68
2李锦, 孔令斌, 黄志诚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机制研究进展[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6, 39(3):196-201
肠镜是明确肠道疾病一个最有效,直接的检查方式,对于诊断肠道疾病和预防肠癌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肠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肠癌更容易在早期内发现,并且对于肠癌的治疗和其他肠道疾病的治疗都提供了足够的诊断依据。
肠镜虽说是预防和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这并不说明所有的人群都必须接受肠镜的检查,而对于30岁的人群有没有必要去进行肠镜检查,小克有以下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对于30岁没有任何疾病的 健康 人群来说,是没有必要去进行肠镜检查到的,因为根据肠癌的好发年龄段和肠道疾病的好发年龄段来说,肠癌和肠道疾病的发生还是较为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的,所以对于30岁且身体 健康 的人来说,是不需要肠镜检查的。
但是如果在30岁时有以下的症状,还是需要接受肠镜检查的:
1长期的腹泻,便秘持续,反复性出现 :腹泻和便秘者两种症状有时可交替发生,对于长时间有腹泻,便秘症状的30岁人群,还是应该积极接受肠镜检查,明确有无肠病发生。
2便血: 便血也是肠道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临床上常见的导致便血的疾病是以痔疮为主,但是在临床上也有将肠癌误诊为痔疮的个例,所以当有长时间便血症状时,应该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肠镜检查,避免对于肠癌或者其他肠道疾病的漏诊。
3黏液便,脓血便: 这两种症状的出现多说明患者肠道内有感染以及慢性炎症的存在,此外像肠道息肉,肠癌也是会有以上表现的,所以对于黏液便和脓血便的患者还是应该及时的肠镜检查。
4肠癌术后或者是肠道息肉切除后复查: 肠癌术后和肠道息肉术后复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另外对于复发的情况还能做到一个有效的早期治疗。
5家族当中有肠癌的人群: 大多数癌症都是具有遗传的这么一个因素存在,所以对于家族当中有肠癌,尤其是直系亲属有肠癌的一定要做好定期的体检。
以上5点存在的30岁人群,均应该接受肠镜的检查,此外肠镜检查也是有禁忌症存在的,如肛门,直肠存在有严重的感染以及各种的急性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等。
你好,肠镜检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尽早发现结直肠疾病和肠癌的早筛。对于30岁的人来说,肠镜检查就应该提上议程了,因为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对于结直肠癌青年人( 30岁)中直肠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大部分是低位直肠癌,一般直肠指检就可以发现。所以说如果有消化道症状比如大便带血,或者大便习惯改变尽早去医院就诊,直肠指检和肠镜都需要做。此外,如果有肠癌家族史,癌症史,肠道腺瘤或者息肉史,或者有黏液血便,慢性腹泻或便秘,都属于高危人群,应该行纤维肠镜检查。因为即使是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阳性率也是很低的,所以即便是年轻人肠镜检查也是必要的。
胃肠镜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好方法,为临床金标准,医学界资深人士都称它为消化道保护神。
但是胃肠镜并不是常规体检项目,是有检查指征的。比如:吞咽困难、腹痛、反酸、消化不良、恶心、呕血、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等。
所以是否应该进行胃肠镜镜检查应有医生来确定,而不是年龄。
此外,温馨提示:检查前应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阳性,以便决定检查的时间;需禁食八小时以上。早晨检查者不吃当天的早餐,下午检查者不吃当天的午餐;若进行过其他检查,如胃肠道钡餐检查、腹部CT或以前做过胃镜检查,须将检查报告和病理报告交医生参考;传统胃镜检查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检查很难进行下去,无痛胃肠镜技术,为消化道患者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检查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没问题,现在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得各种各样的病,尤其癌症在逐步低龄化趋势!我们医生建议:有问题及时做相关检查,必要时复查。不需要过度紧张、多度检查!
有没有家族遗传史,有没有临床症状,比如非痔疮的便血,不明原因的肠梗阻等。
听你描述的情况,跟我一个好朋友家的情况比较像。朋友外公肠癌晚期,当时医生建议做基因检测来看看是不是有遗传的基因的突变,介绍了和瑞基因的朋友,帮她外公基因检测,就发现一个说是林奇基因的突变,她舅舅也是肠癌,和瑞基因的遗传咨询师人员就建议她舅舅也查一下,一查也有那个基因。后来和瑞基因遗传师提示朋友的妈妈和朋友也有风险,朋友和她妈妈赶紧去做了基因检测,还好没有遗传到这个突变,说没有那个突变,患癌的风险就跟正常人一样。
肠道内的疾病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肠息肉,肠息肉顾名思义是肠道内多余的肉,肠息肉的治疗并不复杂,但肠息肉治疗后的调理非常的重要,很多人肠息肉反反复复的发作,就是后期调理没有做好,那么肠息肉半年后又复发了怎么办呢
肠息肉半年后又复发了怎么办肠息肉半年后又复发了建议进一步手术治疗,一定要组织活检,排除直肠癌变以后,一定要做敏感药物培养化验,使用足量的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同时肠息肉反复发生的患者,应注意是否存在基因突变的情况,如有家族性息肉病以及林奇综合征的患者。若每年做肠镜时,肠道息肉比较多,建议患者做基因的检测,排除是否为由基因异常引起的肠息肉疾病,对因检查。
当肠道息肉的患者在进行肠道息肉切除术以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肠道益生菌,益生菌服用两周停用两周,维持3到6个月,这样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衡的现象,调整肠道里的微环境,包括肠道酸碱平衡的紊乱、肠道异常增多含氮、含氨的气体,以及肠道异常代谢产物增多等。
肠息肉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可能会得结肠息肉症,甚至恶化。此时,建议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工作,进行半年一次复查。另外,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改善,不吃肥肉,也不吃烧烤等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粗纤维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有些患者因为自身存胃肠道炎症,只要肠道炎症不除,那么结肠息肉就非常容易会反复发作。
肠息肉是什么来的呢肠息肉,即生长于肠腔多余的赘肉。肠道是我们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肠粘膜在与外界刺激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斗志,慵懒作战,形成肠息肉寄生于肠道。但这个小息肉却一刻也不消停,慢慢地掠夺资源,占领肠道的各个地盘,企图称霸为王,当然它也有自己的小团伙,分布在结肠的叫做结肠息肉,还有小肠息肉,直肠息肉,虽然名字不同,但臭味相同,我们大致可将肠息肉分为两派,即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就息肉而言,也分为多种病理类型,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等,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冠状绒毛状腺瘤。简单来说,息肉也是分良性与恶性的,这就需要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了。虽然说绝大多数的肠癌是由息肉演变的,但并非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需要知道。
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成为肿瘤标志物研究、肿瘤的特性及其预后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目前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总结。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缺陷
微卫星(microsatellite)又称简单重复序列,是存在于基因组中的一些小片段核苷酸的重复序列,重复单位一般由1 6个核苷酸组成,15-65个这些序列在基因组上重复分布就构成了一段微卫星微卫星序列(如下图所示)。人类基因组约存在55000 100000组微卫星序列,它们广泛分布在基因组的各个角落,但在染色质末端的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微卫星的存在具有广泛性,原核、真核细胞的基因组中都有微卫星的存在。目前研究已经鉴定并确认至少2000个以上的人类基因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应用于遗传连锁研究。
[上传失败(image-1e6ee3-1639915746449)]
微卫星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和稳定遗传性,属非转录和组成型基因,根据以上特点可将微卫星归结为一类呈高度多态的遗传标志,应用于个体鉴定、人类基因分析等方面。实验研究证明这些序列可以影响某些细胞基因的表达,对基因组起着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它们定位、连接于多个重要的基因位置,这些位置不仅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标记,而且直接与病因学相关。
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即由于复制错误导致微卫星区域出现碱基对的插入或丢失的现象,MSI最先在结直肠癌中被发现并被认为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的特征,此后又发现于多种散发性肿瘤中(如胃癌、肺癌、子宫内膜癌)。
目前认为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点突变
点突变造成MSI的机制很好理解。某些肿瘤由于DNA损伤修复功能遭到破坏,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反应在微卫星序列上的结果就是MSI。
2 滑链错配(slipped-strand mispairing)
一般认为DNA复制过程中的滑链错配(slipped-strand mispairing)是导致重复序列多态性的主要机制。复制滑动是在DNA合成过程中,一条单链DNA可以发生一过性脱位,生成一个中间性的结构后,再与另一条DNA单链错配,形成链滑动,继续DNA的复制或修复。滑动错配可以造成缺失、插入或碱基替换:
[上传失败(image-5718e3-1639915746449)]
3 错配修复缺陷(MMR deficient,dMMR)
微卫星序列是DNA复制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错配的序列,需要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相关蛋白进行修复。MMR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过程,在DNA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MR主要负责在DNA复制后对碱基进行修复,另外也可以修复一些小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执行MMR功能的关键基因包括MutL同源物1(Mult homolog 1,MLH1)、MutS同源物2 (Mult homolog 2,MSH2)、MSH6和减数分裂后分离增加2(postmeiotic segregation increased 2,PMS2)等。MMR蛋白在DNA复制、遗传物质重组和化学或物理损伤过程中以异二聚体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复合物包括MutSα(MSH2蛋白与MSH6蛋白组合)、MutLβ (MLH1蛋白与PMS1蛋白组合)、MutSβ(MSH2蛋白与MSH3蛋白组合)和MutLα (MLH1蛋白与PMS2蛋白组合)。在DNA复制发生错配后,首先MutSα识别并结合DNA链,招募MutLα,经构象改变后,从错误位点释放,随后招募核酸外切酶-1切除错配区域,复制因子A稳定单链DNA,由DNA聚合酶Polδ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形成的复合物填补空缺,最后由DNA连接酶修复缺口。有研究证实,MMR使DNA复制的准确性提高了100~1000倍。若MMR基因或蛋白功能缺陷,DNA复制错误得不到修正,错误的逐渐积累加剧基因的变异,进而产生dMMR表型。
根据MSI水平的高低,可将MSI分为三种类型:低微卫星不稳定(low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L)、高微卫星不稳定(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以及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dMMR是高水平微卫星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在临床实践中,基本可以将dMMR等同于MSI-H。
MSI与疾病
MSI是许多疾病的特征,其中绝大多数为肿瘤,在非肿瘤疾病中以Lynch syndrome林奇综合征最为著名。
林奇综合征是一种由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导致,易患结直肠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包括已经患有肿瘤和尚未发生肿瘤的人。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过去多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以强调其遗传性和有别于家族性腺瘤病。由于HNPCC这个命名强调的是这类患者易患结直肠癌,而忽略了其肠外肿瘤的高发率,现许多学者和机构提倡重新命名为“林奇综合征”更合适。
1895年,美国病理学家Warthin发现他的女裁缝家庭的许多成员死于肠道或女性生殖器官的肿瘤。根据其家族史,Warthin于1913年发文将该家系称为“癌易感家族”。1966至1967年Creighton大学医学院的Henry Lynch先后报道了8个遗传性癌家系的发病情况,并总结出其临床特征:恶性肿瘤部位分布广泛,多原发癌多见,结肠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由于当时对于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sis polyposis,FAP)的认识己经非常清楚,Lynch认为这些家族不同于已报道的FAP及Gardner综合征,其大肠癌不是由息肉发展而来。Lynch将这种不同于FAP的遗传性癌家族称为“癌家族综合征”,1984年Boland将之命名为林奇(Lynch)综合征。后续研究者逐渐认识到MMR家族蛋白功能异常在林奇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大多数林奇综合征家系(85% 90%)检测到的是MLH1和MSH2突变,剩余的10% 15%的家族存在MSH6的突变,少数存在PMS2的突变。研究证明,林奇综合征和部分散发性大肠癌的发生与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关系不大,而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MSI所致。目前MSI/dMMR检测已经成为国际上筛选林奇综合征患者的重要诊断指标。
除了林奇综合征以外,某些肿瘤中也存在着较高的MSI。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目前已发现,人类多个部位的肿瘤与错配修复缺陷有关。如下图所示:
此处需要注意,虽然广泛的基因突变是几乎所有肿瘤的共同特征,但高水平的MSI并非在所有的肿瘤中都可以观察到。研究显示,在结直肠癌(COAD)、子宫内膜肿瘤(UCEC)等肿瘤中MSI较高(后文中也可以看到,这些肿瘤中MSI的水平可以指导免疫治疗用药):
[上传失败(image-474487-1639915746449)]
MSI 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前,有关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如下观点:
一、MSI与Lynch综合征筛查 。如上文所述,MSI是Lynch综合征的特征现象,约90%以上 Lynch综合征表现出MSI-H,目前MSI检测已经成为林奇综合征筛查的标准方案。
二、MSI与结直肠癌的预后 。临床研究证实,MSI与结直肠癌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MSI-H 结直肠癌患者相比 MSS 患者具有显著的生存优势,临床表现较差,但预后更好。研究证 实,针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MSI-H 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明显延长。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结直肠癌指南,建议所有有结直肠癌史的病人都应进行 MSI 检测。
三、MSI与指导用药 。研究证实,MSI-H的结直肠癌Ⅱ期患者不能在氟尿嘧啶(5-FU)治 疗中获益。但dMMR会导致动态的超突变状态,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新生抗原的持续产生,使其受到免疫监视。研究发现,与pMMR(proficient MMR)相比,dMMR的CRC具有较高的突变量,并对ICI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具有更高的客观反应率,ICIs单药治疗的反应率在dMMR CRC中为30%~50%。美国FDA先前已经批准PD-1免疫治疗单抗Pembrolizumab、Ipilimumab和Nivolumab用于具有错配修复缺陷dMMR/MSI-H 表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末线治疗。除了mCRC 的治疗外,2017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PD-1抗体 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具有dMMR/MSI-H 表型的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 然而,FDA此次批准未能说明免疫治疗的最佳治疗顺序、最佳的治疗持续时间,以及在Keytruda中是否可以添加其他药物等问题,因此,可将此次批准视为ICIs治疗MSI-H/dMMR肿瘤的一次探索性尝试。2019年,Keytruda又获批治疗MSI-H/dMMR的子宫内膜瘤。除了Keytruda,Y药和O药也在MSI-H/dMMR肿瘤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林奇综合症(Lynch syndrome,简称Lynch)又叫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colorectal cancer简称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简称MMR)的突变引起。林奇综合征阳性者患大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的风险增高,其中患大肠癌的风险高达80%,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
不存在,即不存在患林奇综合症的风险。
长期吃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有哪些副作用?
本文2023-09-25 09:37: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