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姓 赣氏家谱 赣姓起源 赣姓名人 赣姓的来源 赣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3收藏

赣姓 赣氏家谱 赣姓起源 赣姓名人 赣姓的来源 赣姓简介,第1张

赣[赣,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亦可读作gàn(ㄍ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在孔子门下求学而道艺精通的七十二人贤者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字子贡(子赣)。端木赐原是卫国人,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端木赐善于辩论,做事很能干,曾当过鲁国的宰相,但他“富贵而能谦恭守礼”,故他的家族很昌盛。

端木氏源远流长,祖述圣学,书香门第,历代英才辈出。端木赐的后裔目前繁衍已至八十八代。自先贤端木子贡之后端木家族有系统的族谱,繁衍、迁徙昭然有序。

在著名汉朝学者刘向的《刘向说苑》中,将端木赐之字称为子赣,并指出,“子贡”乃“子赣之误”。端木赐为鲁国宰相时,鲁公赐端木氏字“子赣”,因“赣”字的古读音为gòng(ㄍㄨㄥˋ),因而后人凡作“子贡”者,亦音讹所改。该说在汉朝典籍《石经》中也有修正:“贡应作赣。”

“赣”字读音为gàn(ㄍㄢˋ),是因古吴越人的地方读音而至,为汉语八大方言中赣方言的特点,今人因之。

端木赐的诸多后裔历经两千五百余年,绵延数十代,至今后裔宗脉遍布海内外。端木氏分衍有贡氏、端氏、木氏、沐氏、赣氏及部分林氏。赣氏是以先祖端木赐的字(子赣)为姓氏者,称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齐国隐士赣娄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第三卷中记载:“赣娄,《汉书·艺文志》:齐有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有赣娄子。

赣娄子的后裔有以先祖之名“赣娄”为复姓,称赣娄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娄氏、赣氏,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寒国的后裔干(邗)国人后代居住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远古时期的黄帝联盟中有个寒部落,其酋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为寒氏族始祖。

在古代,“寒”字“干”字义通,“寒哀”又称“干类”。黄、寒两族通婚,寒氏嫁女于黄帝之子青阳,生子少皋。夏朝时期,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靠东夷族的后羿为相。但寒浞“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用大木棒杀了后羿,夺了权,强娶了后羿的妻子,还生了两个儿子,并封自己的长子寒浇于过邑(今山东掖县),封次子寒豷于戈邑(今江苏连云港)。

后来夏朝中兴,少康灭浇于过,少康之子后杼又灭豷于戈。从此寒人分为干、戈两族。干即盾,可见寒部落勇武及精于制造干戈的技术。今山东省的潍县,远古时期就叫“寒亭”,即当年古寒国所在。

寒国被夏王朝灭亡后,族人南迁,故而史籍《郡望百家姓》上记载:“干姓望出颖川郡”。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记载:“干氏望出荥阳、颖川。”

到了商朝时期,寒(干)人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长于干栏建筑,故以“干”为国,是商王朝的属国,并以“干”为姓氏,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至商朝末期,寒(干)人迁至徐州、江西一带,徐州至今还有称作“寒山”之地,其以东有赣榆县,紧靠江西赣江。

周王朝中叶以后,古干国由徐州南迁到临淮,史书记载:“干,国,在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寒(干)人立国于临淮,居有定所,故其后人加“邑”偏旁作“邗”字。临淮即邗,就是今江苏省泗洪市地区。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战不已,干(邗)国再度南迁到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后为吴国所灭。历史上的吴、干之战相当残酷,据史书记载:“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就是说为了参加抗吴的战争,许多干(邗)国年幼者提前凿齿以表成年,好去参加战斗。

干(邗)国被灭亡后,干(邗)人中的一支留于原临淮、邗等地,后被并入到宋国,族人皆为干氏。到后来的宋国大夫干犨、汉朝时期蜀尉干献和京兆尹干已衍、三国时期孙吴国军师干吉、晋朝时期大将军干瓒和新蔡人散骑常侍干宝等等,均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干(邗)人中的另一支则继续南迁至姑苏寒山一带,后被融入吴国,史称干吴人。干(邗)国虽为吴国所灭,但仍有干(邗)人留居,“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当年的“干隧”,可能是通向干(邗)国都城的一条隧道,或曰邗沟即运河,“吴城邗,沟通江淮”。后来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即为此支干(邗)人的后裔,他铸剑工艺精湛,犀利异常。到了春秋末期,越国句践灭了吴国,干吴人转为干越人。南迁到江西余干地区的干人与越人、越章人、扬越人等融合,也都成为了干越人,最后全部融入汉族。明朝时期江西新干(淦)县干氏大族中,如高淳教渝干凤、孝子干显思、清朝康熙年间贡生星子县人干特等等,皆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还有一支干(邗)国人未与吴越国人结合,而是独自在赣水流域生息繁衍,他们体格高大、魁梧,史称“赣巨人”,世居枭阳(今江西鄱阳),世人皆称之为“赣人”。这些赣人的后裔中,许多人以“赣”为姓氏,称赣氏,读音作gàn(ㄍㄢˋ)。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的“汉代有赣遂”,既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得姓始祖:端木赐(子赣、子贡)。

赣氏源出春秋时期的端木氏,孔子有一个得意门生,名端木赐,即子赣(子贡),他能言善辩,是当时有名的说客,而且他还在鲁、卫、齐等国做过宰相。后因颇受孔子赏识,他也因此名声大噪,其后人一部分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端木氏;一部分以父字为姓,相传姓赣氏。故赣氏的得姓始祖就是端木赐。

二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广平郡:广平郡始建于西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鄱阳县:鄱阳古称枭阳、番邑。公元前221年始建番县,属九江郡。西汉因治番水北,名番阳。东汉改为鄱阳。隋为饶州治。元为饶州路治。明清为饶州府治。1949年5月1日解放,先后隶属鄱阳、浮梁专区。1952年交入上饶专区。1957年改称为波阳,2003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鄱阳县名。

三历史名人:

赣 遂:(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掌太守仪卫的耆老大儒,门下有学生弟子数百人。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也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 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吴忠县有回族苏姓。

  甘肃

  分布在靖远等县。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中,专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该志依据的资料为

  1953年由台湾各市县所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成。其时全省共有

  828804户。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别为: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而苏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户。苏姓在台北县1399户,在宜兰县有12户,在新竹县有563户,在苗栗县有

  417户,台中县有175户,南投县有497户,彰化县有445户,嘉义县有1271户,台南县有2281户,屏东县有171户,花莲县有

  61户,澎湖县有123户。

  介绍文件

  苏姓起源

  苏姓起源有二:

  一、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据《国语·晋语》载,黄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胞族。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记·五帝本纪》在介绍黄帝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聪明大智。《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为“轩辕黄帝”,实际上是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因以为名。轩辕黄帝是崇尚**的,这是因为这个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其赖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黄河,而这一人群的皮肤又是黄颜色,这种“黄河、黄土、黄种人”的三位一体,使他们对“**”有了更多的偏好。黄、皇古字通用,由黄帝而衍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最为尊贵的帝王的专称,在历史时期**更成为皇帝独有的专色,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无论是宫室、都邑、太庙,也都由黄土筑成,成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文明”。至于黄帝的专号“轩辕”,《说文》段注为,曲(车舟)藩车为之轩,大车谓之辕,“轩辕”实际上指为“有篷顶的大车”。据史料记载及学界研究,早期的黄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为重要的内容,“轩辕”大车的发明,为这种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工具,在当时的部族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而成为黄帝及其部族的名号。另一方面,黄帝部族以龙作为图腾标志。考古发现中,龙的形象的不断变化,龙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际上是黄帝部族发展壮大,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后采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并在河南新郑形成政治中心。《史记》的有关注解均有“黄帝号有熊”,“有熊,河南新郑是也。”《元和郡县图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另外,陈留(今属开封)有“黄城”、杞县有“夕卜黄”、荥阳有“黄水”、封邱有“黄池”,这些都与黄帝部族的活动有关。密县的大瑰山、临汝的崆峒山、灵宝的荆山,卢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黄帝活动的遗迹,反映中原地区是黄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区。黄帝以中原为中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尤其是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属河北)大战,取得了胜利。黄帝及其部族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传说中各部族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南达于江、东至于海、北达燕赵的内涵相近的先进文化。

  黄帝在典章政制与经济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贡献。《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这种管理形式,应该是后世政权的雏形。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伶伦作律”、“容成造历”,“黄帝考定星历”等,黄帝时的文化成就巨大。黄帝采铜铸鼎,以玉为兵,刳木为舟,作宫室以避寒暑等。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了养蚕、织锦等,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传说黄帝在功成名就于荆山铸鼎后,骑龙升天。《史记·封禅书》有详细的记载,在河南灵宝,有与这则传说相关的地名与遗迹,如荆山、鼎湖、龙沟,以及黄帝庙。在陕西省黄陵县,有“桥山”,而“桥山”附近有黄帝陵,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君民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圣地了。

  依照史书记载,颛顼为黄帝的孙子辈。《史记》、《帝王世纪》以及某些苏谱均有详细说明,在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号者仅有14人,这些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现代姓氏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氏”。黄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为黄帝生下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青阳与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带的西南地区长期生活,并娶当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为妻,他们的儿子颛顼从小便在西南地区生活,后随氏族东迁到中原。

  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名号。学术界对颛顼的本意有着多种的理解。《论衡》中谈到的“颛顼戴干”,有的学者以民族志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解释其为原始部族时人们在头部佩饰器具从而形成的一种头部装饰,这种装饰使得其成为“扁形变头”。根据史书中将“颛顼”与“高阳”并称的现象,其含义为旭旭升起的太阳。而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现象,在当时应是较为普遍的。

  颛顼及其部族东迁的过程,也是以颛顼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的过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发展的过程。颛顼在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留下有大量的遗迹。其最重要的传说是保留在《淮南子》等书中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传说,两大部族的长期征战,在史书中形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颛顼也因此而获胜,部落联盟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并以此赢得了五帝之一的赞誉。

  颛顼的统治中心也在中原。史书记载,颛顼在河南许昌、杞县、淮阳等地居住。《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东周时为卫国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阳附近。颛顼尽管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他的功绩主要在宗教礼仪上。《大戴礼记》对他的功绩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称赞他是很有谋略,通晓道理的人,他的行为举止符合天意与鬼神的意志,所以说他是人与神的沟通者,他所开启的由宗教对人的控制的办法,以及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在当时是个进步。颛顼死后,埋葬在顿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内黄县,据说他活了98岁,颛顼之后,其部族又分裂为若干个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献,甚至在一些“苏谱”中,也有“颛顼八子”的记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8子。颛顼又娶胜奔氏之女生子称,称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样在中原生活,但也在关中、江淮等地区生活,其遗族后来还远迁到岭南活动。老童(卷章)的部族后又发展为重黎和吴回。

  重黎这个传说时代的人物,实际是由重与黎二个部落合并而成,重黎实际上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后裔逐渐裂变为“九黎”,并成为“黎民百姓”中的主体。重黎曾担任过帝喾时的“火正”。“火正”是传说时代掌管火源的职官,因为火的发明传说为祝融氏所为,因此“火正”又称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与祝融有了联系。火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驱除野兽,使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争斗中处于优势;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变为人类智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火可以用作耕种,“刀耕火种”的初期农业的兴起,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标志。以看守火种,到对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负责,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重黎受命与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进行战斗,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帝喾以平叛不力而杀了重黎,并让重黎的弟弟吴回袭任火正祝融之职,吴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称。

  吴回在南方与共工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与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传》均记载,在河南郑州有“祝融之墟”,其具体地点在新郑与新密附近,即西周时期郐国所在地。吴回及其部族虽然在陕西、山西、甚至东南地区生活,但最终以中原为中心,吴回死后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

  陆终传说是吴回的儿子。根据对其名号研究,陆终是以捕食善跳动物而著称的部落,并以此作为图腾以及首领的名字。陆终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带活动,山西的平陆、河南豫北地区的“大陆”(吴泽)等便是这种活动遗迹的反映。在豫北地区的获嘉、修武、辉县交汇处的吴泽,实际上也是当年吴回曾活动过的地区,这里与颛顼故都也相去不远,并有亲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较好的生活基础。

  陆终生6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竹坚)、会人、辔牲、季连。其中,樊封昆吾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著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世本》:“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元和姓篡》:“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邺西苏城是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

  “有苏氏”

  “有苏氏”在商代仍有活动,其重要人物是苏妲己。《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在《国语》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史记·殷本纪》表述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有苏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与商王室的关系并不融洽;商王室讨伐“有苏氏”,掳得了美丽的妲己,而且殷纣王十分喜爱妲己的美色。

  苏国

  苏国的建立,是苏姓历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权建立后,周天子对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杜预注解为:“苏忿生,周武王司寇苏公也,与檀伯达俱封于河内。

  关于苏国的范围。《后汉书·郡国志》云:温,故国也,苏忿生封。”《括地志》卷二,“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温是苏国国都,位置在今河南温县西安乐寨与招贤一带。《左传》记载,春秋前期周桓王将苏国的田地给予了郑国,这些地点有“温、原、缔、樊、隰城、攒茅、向、盟、州、陉、(阝贵)、怀。”其中,温、州、陉(邢),均在今温县境内。原、樊,在今河南济源市境内。缔、向,在今河南沁阳市境内。隰城、怀,在今河南武陟县境内。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内。(阝贵),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攒茅,有考证为攒城与茅城,均在今河南辉县市境内。以上诸邑,很难说是苏国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济源市与焦作市的全部,今新乡市的西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其基本上与康叔受封的卫国为邻,也应该是当时较为重要的苏国。苏国的爵位,文献中称苏国国君,有“苏公”、“苏氏”、“苏子”、“温子”等多种称呼,尽管当时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说法,据说执行时并不严格,因此,苏国可能仅为“子”爵,其首领又任司寇,称作“苏公”

  西周时期是苏国的重要发展时期,传世的青铜器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其中的《史颂鼎》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史颂受命视察苏国,掌握并实行苏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录有苏国铜器《苏公簋》,这件器物铭文不长,却记述了苏、周联姻的史实。两周时期,异姓诸侯间的联姻,是密切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苏女嫁与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苏国对周王室的仰慕,同时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苏、周关系密切的标志。在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发现有西周晚期的苏、虢联姻的器物。虢国都上阳,位置在今三门峡市近郊,虢国虽不属于大国,但却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辅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虢文公为周宣王时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门峡墓地中发现的“苏甫人”盘、匝,正是苏女远嫁虢男的反映。“苏冶妊”鼎,记载了作为苏君夫人的妊姓女子,为她的女儿远嫁他乡,而专门作器的情况。在三门峡墓地,还发现有“稣子叔”鼎、“稣貉”豆等,其铭文不长,但都可以说明,苏、虢间有着持续不断的良好关系。此外,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宽儿鼎》青铜铭文拓本中,记载了“苏公之孙宽儿”的历史史实,对研究苏国史,也有重要的帮助。青铜铭文中的“苏子叔”、“苏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苏国宗室的重要人物。

  《诗经·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一种乐器,“管乐十孔,长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邑,苏国与周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矛盾也大大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一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行。这一天,郑国大将祭足率领郑国军队白玉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行收割苏国已成熟的小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子并令卫、陈、蔡

河南长葛是河南省下属的一个市,位于河南省南部。长葛市原为长葛县,于1992年升级为县级市,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市。长葛市下辖6个镇、6个街道和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长葛相传是葛天氏故里,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楷书鼻祖”钟繇,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以“梁上君子”等典故诲人传世的贤达名吏陈实,三国名士徐庶等历史名流及当代《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国家一级美术家闫文喜,知名画家田零,书法家张继皆出自长葛。境内古社柏群、钟繇墓、钟繇洗砚池、郑庄公掘地见母处、敬史君碑等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旅游、考古价值。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祖籍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仿汉代“ 九品论人 ,七略裁士 ” 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

  钟繇(151——230),东汉颍川长社人(今长葛市)人。繇生于书香门第,矢志勤学,爱好书法,盛暑严寒,练书不辍。旁有一池,常洗刷笔砚,致使池水尽黑。繇常以物画练字,长达数尺。睡前坐在床上,用手指当笔,在被子上摹画,久而久之,把棉被画出窟窿。繇与胡昭并师刘德升,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乎自然,成为由隶入楷的创始者,后人尊为“楷书之祖”。梁武帝陈霸先说:“钟繇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也。”惜钟繇书法,真迹失传,法贴中所辑《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均出于临摹者之手。 东汉未年,繇举孝廉,后任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令,因疾辞职。后为黄门侍郎,封武亭侯。建安二年(197年),关中马腾、韩遂等拥兵自恃,时曹操在兖州,无暇西顾,推荐钟繇为待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到长安后,写信给马、韩等人,陈述利害,使其各派儿子入侍朝廷。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1000余匹,以应急需。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魏国初建,繇为大理,迁相国、太尉,与华歆、王朗并称名臣。魏文帝称赞说:“此三公者,一代伟人,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迁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明帝素服临吊,谥成侯。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陈实(104-187),字仲弓,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 实少为县吏,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实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实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实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 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实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实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党禁解除,朝廷多次征召,陈实辞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于家。大将军何进派人吊祭,参加吊丧者三万人,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翰林杨佩璋故居: 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后河镇后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堂伯丙昌携其至浚县训导任所,衣食教诲,待若亲生。 筱村刻苦攻读,以案元入庠,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 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9年(1920年)寿终。

  吴增先生1955年生于河南长葛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促进会重点推荐的优秀画家,世界艺苑和华夏风情杂志集团特约画家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少林寺禅画院副院长,吴增美术学校校长吴增承师祖遗风,潜心钻研几十年,终于攻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活画艺术吴增先生的作品立意创新,风格独特,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开创了国画艺坛的新纪元 

  洛阳出现中医名著《针灸易学》初刻本 这本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位置,作者是清代长葛名医李守先。

  著名画家 田零(1916211—1997) 曾用名刘瑞峰、尤丁,笔名青望、夏里阳,字青望。 河南长葛人 。1937年投入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赴延安抗大,1939年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940年于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毕业 。先后在晋察冀边区军区抗敌剧社、华北野战军政治部敌工部作美术宣传工作 。1949年任《大众日报》(后改《工人日报》)社美术科长,1950年任天津艺术馆副馆长;1953年至1958年于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从事创作,曾从马克西莫夫学习油画;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筹备会副主任;后任北京画院油、版、雕创作组组长;1985年离休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花鸟画研究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长于油画,兼及中国画 。作品有《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分秒必争》、《鹰》等。1992年在台北中华电视艺廊举办个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田零从艺50年画展。

  著名作家 张扬(1944年5月19日-)原名张尊宽,笔名周豫等,作家,1975年因小说《第二次握手》手抄本遭查禁被捕。 张扬1944年5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他仅两个月时,父亲就因参加抗日武装被暗杀。1950年,母亲带他定居长沙。1961年10月,17岁已读高中三年级,以“周豫”的笔名在《长沙晚报》上发表处女作散文《婚礼》。1962年,高中毕业后未考上大学,在家读书和写作。1963年,他以舅舅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写了一篇约15万字的短篇小说《浪花》,修改扩充为7万多字的中篇《香山叶正红》。1965年,张扬根据政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被安插到湖南省浏阳县中岳人民公社的生产队落户当农民,劳动之余继续修改小说。 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代表作,文革期间列为禁书,1979年作者平反,作品公开出版,引起巨大反响。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兵变。 正始年间(240-249),任命为秘书郎,后升迁为尚书中书侍郎。 钟会正元元年(254),封为关内侯。 正元二年(255),毌丘俭叛乱,随大将军司马师东征,主管机密事件。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统领大军。当时朝廷派尚书傅嘏传令,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卫将军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钟会于傅嘏商议,让傅嘏上表,于是钟会与司马昭一同启程,把部队屯在雒水以南。因此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迁为黄门侍郎,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257),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当时钟会守丧在家,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后来诸葛诞谋反,圣驾停驻在项,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随行。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因为他二人与其他家有官司,所以带着他的母亲河家将数十人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秘密作书,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去给全怿报信,说吴主因为全怿等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想要尽杀他的家人,所以逃到北方。全怿等闻讯,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开城投降。后来攻破寿春,钟会功劳最大,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张子房。 景元年间(260-264),司马昭以为蜀国大将姜维屡屡骚扰边疆,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可取。 景元三年(262),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景元四年(263),魏举兵伐蜀,钟会为主将统兵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命牙门将许仪为先锋开路,自己率领大军在其后,当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战马蹄陷入坑中,钟会大怒,不顾及许仪先父许褚的功绩,将许仪斩首。当时蜀军下令,没有据险而守,而是将部队收回驻守汉城和乐城。钟会让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领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钟会西出阳安口,派遣人祭拜诸葛亮之墓。又派护军胡烈等走在前面,攻破关城,得到那里的金银珠宝及粮食。钟会派遣田章等从剑阁向西,出江油。钟会想专权,密报司马昭说诸葛绪畏缩不进,于是把他装上囚车送往朝廷,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钟会大军攻打剑阁,却被姜维绊住,久攻不下。这时邓艾奇袭得手,击杀诸葛瞻,刘禅率众投降。姜维得知消息后,归降于钟会。蜀亡后,钟会有谋反之心,密报司马昭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命钟会把邓艾关进囚车解压回朝,钟会遣卫瓘在前,把司马昭的手谕传达给邓艾的士兵,于是邓艾的士卒皆放下武器,把邓艾压入囚车。既除邓艾,钟会自以为再无敌手,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后胡烈用计致使全军混乱,几天后,胡烈之子胡渊号召本部人马起义,看到这情况诸军皆反,钟会死在乱军中。

宋姓是全体宋氏人的统称,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宋姓同胞。由宋姓改为旁姓或由旁姓改为宋姓的兄弟氏族,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溯本追根,都是龙的传人。

阅史籍典章,考源流出处,查宗谱家乘,方知氏族之根。宋氏系出黄帝,来于子姓,源自商丘,以国为氏,尊奉殷微子启为开姓始祖,血缘则系于微子启之弟微仲衍。故本文自启公立国开姓,仲衍续承之始,择其关系较重者试述派生姓氏之因,以供探寻根源参考,是所望于后之君子。

武氏:《风俗通义》载,春秋时宋戴公撝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在前七四零年以其谥号为姓,称武氏。根系发祥于河南(见商丘戴氏家谱)。

有的。武大郎矮小、憨厚而可笑,潘金莲美艳、*荡而可恨,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当代作家俊然同志经过实地考证,证实武潘二人之事都是受《水浒》影响而成的冤案,他们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

实有其人

据考证,北宋末年确有武大郎、潘金莲其人。他俩分别是河北省清河县相邻的孔宋庄和黄金庄人。武大郎实名武植,世人尊称“武大郎”,乃人品才貌俱佳的寒门秀士,曾中进士,被宋徽宗钦定为阳谷县令,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平反冤狱,治理河患,做了不少好事。相传当地人曾给他立过功德碑。

潘金莲原是贤妻

潘金莲则是当时贝州(清河县属其治)州官潘知州的千金**,非“潘裁缝”之女。她择嫁于武大郎,成了贤内助,使武植越发勤奋而终于进士及第。夫妻俩恩爱得很,生有四子,白头偕老。阳谷清河一带,至今流传潘金莲这位贤妻良母的懿行佳话。据武大郎的后代讲,他们家祖祖辈辈相传说,武松还是潘金莲拉扯大的。潘的身世,有潘家传世家谱为证。

武大郎并不矮

武大郎的身世,有县志和武氏家谱为证。今健在的武家人,可以证实武植并不矮。有三位老人回忆,1946年宋庄的人穷得揭不开锅,有人为救燃眉之急,挖掘田、武两大姓的祖坟,想弄点金银财宝。武大郎的坟头高大,用铁锤钢钎才凿开青砖壁垒,但里面只有一只楠木悬棺和两具骨殖。从武大郎的遗骨看,至少1米70以上。他是清官,所以无值钱随葬物;他不是穷卖炊饼的,否则棺木不会这么好。一切的一切,全由《水浒》作者生花之笔成了历史冤案。

为老祖宗打抱不平

现已离休的哈尔滨某研究所保卫科长任某曾处理过一起案子:抗日战争期间,孔宋庄近百名武大郎的后代在油坊镇参加筑河堤,说书卖唱艺人董协先路过,冀南边区抗日政府的河工委员招呼他为民工演唱。董刚唱几句,武家后代就蜂拥而上、将董打得鼻青脸肿,原来唱的是《风流冤孽记》,内容有污武大郎。当晚,河工委们组成临时“法庭”审理此案。武家后代拿出县志和家谱为证。董则称说书是抗日政府指派,内容是师傅所传,他无责任。河工委员裁决说,武家人打人不对,但事出有因,为老祖宗打抱不平是人之常情。最后由武家拿出两斗小米作为董养伤口之用完事。

潘姓人家更感屈辱

武、潘两家历经800余年,至1987年,已繁衍到300多户、上千人口。武植后代集居地孔宋庄,已成了制作绿豆淀粉的专业村,但一想到老祖宗老祖奶奶名誉被损,仍感到屈辱愤慨。而黄金庄的潘姓人家在心灵上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不单忌讳“潘金莲”三字,就连听到别人提起武大郎,也赶紧躲避。自明清以来,黄金庄潘姓闺女,再无一人嫁到邻村孔宋庄武家去。

198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有个书目,叫《孙二娘开店》,当武大郎的形象一出现,孔宋庄姓武和黄金庄姓潘的人家,都急忙把电视机关掉,跑到院里放鞭炮,说是“驱瘟神,消丧气”。

1河南长葛市旅游景点排名

河南省十佳县:

1新密市:新密是全国26个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35个扩权扩能重点县(市)、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2016年12月,新密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巩义市:巩义是郑州-巩义-洛阳工业走廊的核心城市之一。

3新郑市: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

4荥阳市:荥阳是象棋之乡,郑祖籍,阀门之乡,工程机械之乡。

登封市: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中国登封s武术之乡。

6禹州市:禹州市作为中国第一都城,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而闻名,被誉为夏日之都,杜军资本和医药之都。禹州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百强。

7长葛市:长葛境内的历史遗迹有东魏荆石军碑、石鼓遗址、长葛古城、苗壮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白居易墓和寺庙等。2016年12月,长葛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8济源市:济源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业生产体系。工艺品天坛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9林州:林州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10灵宝市:灵宝市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依黄河。它是人类最早的活动和发源地之一。灵宝市被称为黄金城,苹果之乡,道教之源和旅游胜地。

2河南长葛市旅游景点排名前十

长葛佛尔湖小镇是你不错的选择。那边有美丽的福尔湖和四个美丽的公园。环境很美!适合拍照!

3长葛市景点大全

庐山、葛仙岭池、田歌生态园、佛尔岗水库等著名景点

4长葛市有哪些旅游景点

庐山、葛仙岭池、田歌生态园、佛尔岗水库等著名景点

5长葛市有名的景区

回答,名字来源于:

传说黄帝为了富民强国,打败炎帝,到崆峒山拜访广程子s快乐视角。在光的指引下,黄帝诚心在东海之滨寻风,在北楚云梦邀李牧。封风后为相,牧为将军。在将军们的协助下,黄帝打败了炎帝。熊国的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从此以黄帝的封建封地命名。

石祖山,原名聚慈山,是中岳嵩山遗迹,位于河南禹州、新郑、新密、长葛一带。作为熊s家在古代,有古老的奇怪的岩画,壮观的城堡和神秘的石棺墓在巨慈山发现。公元755-79000年,黄帝曾登此山:黄帝登巨祠,访大尉,受命驱于项之野。七位圣人都很着迷,什么也没问。

石祖山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5公里的辛店镇。也被称为风后峰。据说这座山峰是以黄帝风后的封建封地。

石祖山景区地理坐标3421北纬11332东经,东西长2km,南北宽15km,面积3km2,海拔793m,相对高度540m。面积约12平方公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黄帝的文化遗迹遍布山野。2000年7月,河南省人民美国政府宣布轩辕庙和山顶上的其他景点为pro

2旅游方面,有佛尔岗水库、葛天园、古蛇柏、天宝宫、铁佛寺等。当然不是什么著名景点,就是当地人偶尔会去看看。

3住房方面,房价不高。四线小城市房价没有上涨空间。质量尚可的楼盘有几个,建业和玉龙的部分板块还可以。价格也不贵。

4什么发展前景如何?我认为这座城市仍然充满活力。长葛人能力更强,对机会更敏感。具体要看你从事什么行业。据我所知,很多行业好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就冲进去了,他们之间没有协同规划,很快就把行业扼杀了。

6长葛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石头有个田坝宫!可以去山廓爬山!市区还有一个公园!海子里有个水库,可以钓鱼!

7河南长葛市旅游景点排名第一

长葛是与神农齐名的葛的故乡s和傅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和许多名胜古迹。现有中泰遗址、葛仙岭池、史官纪念碑、古佘柏群等景点可供游览。立体声剧院,文化中心,体育馆,人们s公园、文华园等娱乐场所设施齐全,服务优良。每天都有专门的旅游线路通往三国遗址、龙亭、索国寺、包公寺、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邙山黄河旅游区、石人风景区、鸡公山风景区、神仙洞等中原名胜,供中外客商参观。长葛市的旅游景点有裴李岗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珠穆朗玛峰、古蛇柏、葛天音乐园、佛尔岗(铁佛寺)水寨、中州人文纪念园、黄河集团工业旅游示范点、陈诚生态园、中友园、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白居易墓等。

8长葛市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中原汽车主题公园是河南省长葛市北部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占地500亩。2015年,大森机电杯越野赛成功举办,全国各地的赛车爱好者都前来参观或观看。当天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停车场爆满。从公园门口一直停到金水河路,形成了长约3km的壮观景象。越野赛分为摩托车赛和汽车赛,百万豪车到处走的场景是一个传说。石鼓遗址在河南省长葛市石鼓镇老石鼓村东南05公里的平台上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即石鼓遗址。是继新郑裴李岗遗址之后又一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遗址包含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古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7400年。该遗址占地约40000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处文物,屋基、土坑、灰坑等重要遗迹和遗物已清理完毕。在2006年,它被认为是中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大铁佛寺中原大铁佛寺位于长葛以北9公里,官厅乡官厅村,西邻京广铁路,东与佛尔岗水库相连。在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魏都许昌,交通十分便利。中原大铁佛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盛于宋代,盛于明清。它与登封的王大法庙一脉相承,被称为龙凤龟的精神家园。2002年10月,市委统战部、宗教局、官厅乡政府共同投资20多万元,开挖了寺庙前50米的引水工程。一是补贴龙潭水建设卧龙景区,二是与佛尔岗水库景区相连,与佛尔岗旅游开发融为一体,为长葛增加了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十二连城与凤凰十二连城与凤凰城位于金鱼河北岸,城东北5公里处,十二城沿土丘而建。十余里之情不尽,今称十二连城。有产台北鱼的河南故宫,对面是十二连城,附近是凤凰台。东丽官厅乡孟寨村有一座古城,汉代有西凤凰城之称。它是春秋时期长葛邑的旧址。今县城东北13公里,羌州乡和尚洋村东南凤岗上,有凤凰城,即东凤凰城。佛冈水库佛冈水库充分发挥平原中型水库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史记》积极参与编制。就是加固堤坝和防洪闸,提高防洪标准。二是水库要园林化,绿化美化水利工程占地300多亩。三是利用水资源,增加游船。四是开发周边古迹,先后建设完善了铁佛寺、荆渡口遗址、古蛇柏等人文景观。基本形成了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特色。据统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钓鱼爱好者和游客,成为当地旅游新热点之一。

:9长葛市游玩景点

1石鼓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老石鼓村东南05km的平台上。距今约4500~7400年。是继新郑裴李岗遗址之后又一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它于1972年被发现,从1978年到1980年被挖掘了四次。网站封面

该遗址的宗族墓地为单竖孔土坑墓,葬式以直立为主。据科学测定,其年代距今约7000年,为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石鼓遗址是河南省发掘最早的遗址,证明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发现了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许多房屋、灰坑、墓葬和丰富的遗迹,可以为研究这两种文化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性质、体质人类学和生态环境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2006年5月,石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杨寨火神庙是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杨寨火神庙:位于长社路街道办事处杨寨社区。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年),杨寨的村民和商人在村南修建了一座火神庙,祈求火神保佑。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硬山建筑,面积18平方米,寺庙用地20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分给贫苦农民耕种。现在这座寺庙保存完好。殿周围建有房屋,左右山墙下立有四块石碑:第一块是重修火神庙的碑,刊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为重修金妆火帝像,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夏刻制;为重修火皇真君殿,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刻成。为火神庙买地碑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石碑都完好无损。火神庙门框石柱上的对联如下:作为一名消防官员,功勋闪耀千古;身在皇宫,荣耀给你一片天地。2010年6月,长葛市人民宣布杨寨火庙长葛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3岳氏萧中寺是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岳萧中祠:位于长社路街道办事处洋中社区,是为纪念民族英雄、著名抗金战士岳飞而建的祠堂。据报道,岳飞他的第八个孙子定居在岳家庄(现在的扬中和东岳庄),并蓬勃发展,延伸到西岳庄、杨寨、岳楼、大路张、坡岳、牛庄、槐树陈和刘悦庄等村庄。纪念岳飞的祖先,岳夏侯_后人捐资建岳明末清初的忠孝寺,三面灰瓦,朝南。祠堂里有一个供奉费祖的牌位,两边的对联是:我要恢复直隶黄龙府二君,朱仙镇百代战,横向认可为对国家的忠诚。祠堂内有两块石碑,一块是

赣姓 赣氏家谱 赣姓起源 赣姓名人 赣姓的来源 赣姓简介

赣[赣,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亦可读作gàn(ㄍ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属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